请选择要预约的馆址
  • 【行走的博物馆—— 《融合发展的呼和浩特》】

      目  录
      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
      前言
      一、史前文化
      二、青铜时期
      三、战国秦汉时期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五、隋唐时期
      六、辽金元时期
      七、明清时期
      后记
      习近平给中国国家博物馆老专家的回信

    中国国家博物馆的老专家们:
        你们好!来信收悉。我曾多次到国家博物馆参观,留下了深刻印象。得知国博在收藏、研究、展示、对外交流等方面取得了新的进步,我感到很欣慰。值此国博创建110周年之际,我向你们表示热烈祝贺!向国博全体同志致以诚挚问候!
      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场所,文博工作者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希望同志们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深化学术研究,创新展览展示,推动文物活化利用,推进文明交流互鉴,守护好、传承好、展示好中华文明优秀成果,为发展文博事业、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不断作出新贡献。

    习近平
    2022年7月8日

      前  言
      呼和浩特市是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自古以来就是多民族交错聚居之地。依靠大青山的呵护、黄河水的哺育,呼和浩特平原及其周边地区自古以来就为人类提供了生息繁衍的优良环境,成为中原农耕文化与北方草原游牧文化不断碰撞交融的场所。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各民族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和文明,即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又兼蓄中原文化特色。呼和浩特的发展历史也是整个河套地区的发展缩影,是内蒙古发展史、中华民族发展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史前文化
      内蒙古地区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位于呼和浩特。呼和浩特东郊的大窑遗址,距今70万年。在大青山的主脉和支脉山坡上也发现了多个石器制造场遗址,如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榆林镇前乃莫板村脑包梁、新城区保和少镇南水泉村附近等遗址点。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主要分布于南流黄河东岸和大青山南麓一带。主要遗存见今托克托县、清水河县。公元前3500年——公元前3000年,形成了以托克托县海生不浪遗址为代表的文化类型。进入龙山文化时代以后,在呼和浩特市,只有清水河县南流黄河东岸地区,发现有较多老虎山文化类型的聚落遗址。

    图片.png

    大窑四道沟遗址剖面

      大窑遗址是呼和浩特市旧石器时代遗址的典型代表,是内蒙古地区目前发现最早的旧石器时代遗存,其起始年代大约在距今七十万年。在全国范围内的同类遗址中都极为罕见。该遗址的文化层堆积从旧石器时代早期起,历经旧石器时代中期,一直延续至距今约1.2万年以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

    图片.png

    图片.png

    汪宇平先生为参观大窑考考古人员进行现场讲解

    图片.png

    裴文中先生到大窑遗址考察(王晓华、文浩等陪同)

    图片.png

    北大教授吕遵澡先生在大窑遗址指导研究工作

    图片.png

    汪宇平先生陪同美国奥尔森教授参观大窑遗址

    图片.png

      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中滩乡海生不浪村北,地处黄河北岸平缓的三级阶地上。经发掘整理发现有仰韶文化三期和朱开沟文化两类遗存,其中以仰韶三期遗存为主。

    图片.png

      清水河岔河口聚落遗址  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宏河镇的岔河口聚落遗址,是一处新石器时代晚期仰韶文化环壕聚落遗址,由外侧大型椭圆形环壕及贯穿东西的壕沟及房址、窖穴、灰坑、墓葬等构成,总面积约6万平方米。

    图片.png

      二、青铜时代
      内蒙古地区朱开沟文化在公元前1700年——公元前1500年达到了极盛,对外关系积极活跃,已步入“方国”文明阶段。大体沿后来的北方长城一线,开始形成一个以鄂尔多斯式青铜器为主要特征的半农半牧的畜牧业文化带。
      呼和浩特地区清水河县西岔文化、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墓地、清水河县阳畔墓地为这个时期的典型代表。

    图片.png

      位于今呼和浩特市清水河县单台子乡西岔村南的台地之上,出土了丰富的陶器、石器、骨器、铜器、金器等属于不同文化类型的遗物。西岔文化遗存年代大体相当于商末周初。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小板申村东周墓地位于今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新店子镇。墓葬形制有竖穴土坑、洞室和偏洞室墓三种,所有墓葬均未见葬具,普遍流行将大量动物头骨整齐摆放于墓道的殉牲习俗。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三、战国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是中国多元一统格局形成的重要历史时期。自公元前300年左右开始,战国赵武灵王在阴山南麓筑长城防御匈奴,在呼和浩特平原设置郡县进行管理、拉开了中原王朝统治呼和浩特地区的序幕。阴山以南广大地区留下许多边城障塞遗存,阴山山脉分布有战国时期赵国北长城、秦汉长城和汉外长城南线、北线。呼和浩特市境内战国秦汉时期不可移动文物点451处。

    图片.png

    图片.png

      1971年9月,和林格尔县新店子公社小板申村在农田基本建设过程中发现了这座大型的汉代砖室墓。 这座汉墓墓室以青灰条砖平砌成穹隆顶,砖面书写有“子孙繁昌,富乐未央”八字。墓壁上大面积的壁画,计有56组,57个画面,榜题250条,总面积有一百余平方米,表现了墓主人一生的主要经历,有出行、幕府、人物故事、庄园生活、经史故事、忠孝祥瑞等内容。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四、魏晋南北朝时期
      东汉中晚期以来,鲜卑人逐步进入到呼和浩特地区。呼和浩特地区一直处于拓跋鲜卑的控制之下,拓跋鲜卑在这里建立了代国,在呼和浩特地区建立了具有都城性质的“盛乐”。并以这一地区为基地入主中原,统一北方,建立了北魏。呼和浩特平原成为北魏王朝的立足生根与民族兴盛之地。北魏拓跋嗣曾在“云中、盛乐、金陵三所,各立太庙,四时祀官待祀”。呼和浩特境内共有魏晋南北朝时期不可移动文物点28处, 除上述都城外,还有作为皇帝行宫的武川县土城梁古城和具有军事镇戍性质的坝口子古城、武川二份子古城。大青山北麓分布有12公里北魏长城。

    图片.png

      盛乐都城位于和林格尔县上土城村北1公里处,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东西长1550米,南北场2250米,面积349万平方米。古城历经春秋、战国、秦汉、魏晋、隋唐、辽金元等几个大的历史发展阶段,城镇建置的历史长达二千余年。

    图片.png

      托克托县古城村古城(云中城)  古城平面呈不规则形,城内有多处建筑遗迹,该古城即战国赵武灵王所筑之云中城,秦汉在此置云中郡治。北魏置延民县,属云中郡,魏末成为云中郡治所。

    图片.png

    图片.png

      五、隋唐时期
      隋唐时期,呼和浩特一度为东突厥汗国的统治中心。隋王朝于开皇五年(585 年)在盛乐古城地区设置云中总管府。开皇十九年,突厥启民可汗率众归附,隋王朝将启民可汗所属突厥人民安置在呼和浩特平原上游牧,并兴建了大利城。大业元年(605年)又设置了定襄郡,郡治大利城。这座“大利城”即是现今古城中城外围的高大城垣,也是唐代城垣的前身。呼和浩特境内这一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点14处,主要是以中原文化为考古主体的文化遗存,体现为城址、墓葬两类。和林格尔县盛乐在唐代先后为云州都督府、单于大都护府和振武军节度使治所。托克托县东沙岗古城大皇城遗址、托克托县蒲摊拐古城先后作为唐东受降城。

    图片.png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图片.png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图片.png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图片.png

    和林格尔县土城子出土

      六、辽金元时期
      辽在承袭唐制基础上,采取因俗而制政策,加强统治和社会治理,在南北面官体制下,进一步在各地兴建城市、设置府州,丰州、东胜州和云内州等所谓的“西三州”均建于辽代,为金、元所沿用。随着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传播,呼和浩特地区经济进一步的发展,农耕和游牧业形成齐头并进的繁荣盛况。在文化思想艺术上呈现出兼容并蓄的姿态。交通要道的形成促进了商贸的繁荣,草原丝绸之路出具规模。从“车马喧阗”到“南北通衢”,既连大漠亦通欧亚,同时也带来了民族交融与文化交流。
      呼和浩特市境内现有辽金元时期的不可移动文物点732处。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辽丰州城万部华严经塔   俗称“白塔”,建于辽神册年间,塔体通高55. 6米,八角七层,为砖木结构的楼阁式塔,由塔基、塔座、塔身、塔刹组成。万部华严经塔的回廊内有数百条墨书题记,这些题记内容非常丰富,是研究丰州城金、元、明时期社会历史不可多得的资料。

    图片.png

      七、明清时期
      明初,在呼和浩特平原南部“高筑墙 密设卫”,加强军事,设立严格的地方管理体系,形成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呼和浩特地区驿路畅通、商业发展、城镇兴起。明代中后期,土默特万户在阿拉坦汗统治时期,以呼和浩平原为其统治中心,势力不断发展壮大。1575年,阿拉坦汗建归化城。清朝康熙年间,归化城逐渐成为内地与塞外贸易的集散地。绥远城始建于清乾隆二年(1737年),后设绥远城将军。民国时期,于1928年在绥远建省,以归绥县区设立归绥市,作为省会。新中国成立后,于1950年1月20日成立归绥市人民政府。从1954年4月25日起,将归绥市改名为呼和浩特市,正式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首府。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绥远城钟鼓楼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后  记
      呼和浩特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丰富多彩,多民族在此生息繁衍,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融合大局。这些古迹和文物印证了呼和浩特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伟大祖国的一部分,她的历史是由各族人民共同开发、共同创造的,是名副其实的历史文化名城。


呼和浩特博物馆

0471-359254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44号

昭君博物院

0471-5150061

呼和浩特市玉泉区209国道

将军衙署博物馆

0471-6901265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新华大街31号

公主府博物馆

0471-6527433

呼和浩特市新城区通道北路62号

五塔寺博物馆

0471-5972640

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玉泉区五塔寺后街48号

丰州故城博物馆

呼和浩特市赛罕区河西路与林路交叉路口往西约100米

蒙ICP备2021000119号 蒙公网安备 15010202151100号        网站建设   网站地图

呼和浩特博物院|呼和浩特博物馆 |  呼市博物馆 | 呼和浩特公主府 | 清·和硕 恪靖公主府

网站访问量 7039701
收回
展开